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电子信息工程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国家新增投资逐步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扶持等一系列举措下,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扩容,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企业应运而生,如华为、字节跳动、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等,这些企业的发展更是增加了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行业需求直接促进了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和培养,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了电子信息类专业!
电子信息类是个覆盖范围很广、范围很宽的专业。一方面,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研究的领域就比其他专业多。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的背景决定了这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快、产业更新速度也很快的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未来能从事哪些领域?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往大了说,就是我们所接触到的IT产业。具体到某一些领域,比如说5G、人工智能、芯片等等,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有关。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工科中的大家族,包含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20个专业。虽然同属电子信息大类,但不同学校的特色专业和建设方向各有不同。
序号 | 门类 | 专业类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位授予门类 | 修业年限 | 增设年份 |
---|---|---|---|---|---|---|---|
341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理学,工学 | 四年 | |
342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理学,工学 | 四年 | |
343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3 | 通信工程 | 工学 | 四年 | |
344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4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理学,工学 | 四年 | |
345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5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工学 | 四年 | |
346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6 | 信息工程 | 工学 | 四年 | |
347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7T | 广播电视工程 | 工学 | 四年 | |
348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8T | 水声工程 | 工学 | 四年 | |
349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09T | 电子封装技术 | 工学 | 四年 | |
350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0T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工学 | 四年 | |
351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1T | 医学信息工程 | 工学 | 四年 | |
352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2T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工学 | 四年 | |
353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3T | 电波传播与天线 | 工学 | 四年 | |
354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4T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理学,工学 | 四年 | |
355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5T | 电信工程及管理 | 工学 | 四年 | |
356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6T |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 工学 | 四年 | |
357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7T | 人工智能 | 工学 | 四年 | |
358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8T | 海洋信息工程 | 工学 | 四年 | |
359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19T | 柔性电子学 | 工学 | 四年 | 2020 |
360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080720T | 智能测控工程 | 工学 | 四年 | 2020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是一个较宽口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工程技术人员:到各类应用电子技术的企业从事引进、开发、运行、维修等工作;软件工程师:在计算机行业从事各种软件开发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电子技术、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2 新能源
3 计算机软件
4 互联网/电子商务
5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6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7 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硬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硬件工程师
2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3 电子工程师
4 软件工程师
5 技术支持工程师
6 销售工程师
7 测试工程师
8 产品经理
工作城市:
毕业后,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 深圳
2 上海
3 北京
4 广州
5 杭州
6 武汉
7 成都
8 南京
薪资待遇
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首次超过10万元,比上年增长9.7%,增速比2020年提高2.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2884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本文所指的城镇单位是指城镇地域内从业人员在5人及以上法人单位,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所指的工资包括实发到手的工资、奖金和各类津补贴,以及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
随着信息化发展,近几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资水平与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加之疫情防控需要,在线消费需求旺盛,带动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长。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非私营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3.5%和13.2%。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我们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相比前几年的计算机专业的火爆,近年来对这个专业的选择渐趋于了理性和客观。2021年“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的就业观念略有增加,有7.9%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就业拟升学”或“其他暂不就业”,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如果这些毕业生选择积极就业,那么总体落实率还会进一步地提高。
毕业去向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单位就业上的优势明显,比例分别为64.5%和54.6%;受研究生扩招的影响,本科生的升学优势显著,为35.3%;专科生在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学历毕业生,合计比例为24.0%。
落实率存在显著的学历、学校、学科、地区差异。分学历看,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82.2%),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74.4%),专科生(80.6%)和博士生(77.9%)的落实率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各学历毕业生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落实率最高(82.2%);其次是高职高专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落实率分别为81.4%和81.0%;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落实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0.8%和71.6%;各类高校的落实率都达到70%以上。分学科看,工学和理学的落实率显著更高,分别为83.6%和79.3%;教育学、医学和农学的落实率较低,都在70%以下,分别为66.3%、68.3%和68.9%。
就业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小幅增加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均比疫情前的2019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就业质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稳中有升。
月起薪存在显著的学校、学科和就业地区差异。分学校类型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月起薪最高,为10827元;其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7346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高校,为6043元。分学科门类看,工学、理学和交叉学科位居前三名,分别为8341元、7909元和7838元。在高考志愿中受热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没有在收入上显示出特别的优势,表明各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都有市场需求。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样才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人职匹配效率,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就业地区看,东中西地区的月起薪分别为7620元、5868元和5512元,东部地区就业的收入相对较高。
就业分布与疫情前的2019年基本相似
从已确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非均衡化的特点比较显著。地区、城乡、行业、单位、职业等分布的非均衡化特点显著。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各种结构都没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
从城乡分布看,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就业占比超过一半,为54.9%;其次是地级市,占比为27.3%;县级市或县城的占比排在第三,为12.3%;乡镇和农村的占比很低,分别只有4.1%和1.5%。县级及以下地方也是毕业生大有作为的工作天地(比例为17.9%)。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消除了贫困人口。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未来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毕业生去县级及以下地方就业,既有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生奉献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行业分布看,行业就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行业就业的排序发生了显著变化。2021年,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IT”)、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占比最大的5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5.1%、14.5%、13.1%、8.5%和7.4%,合计为58.6%。与2019年相比,教育仍然保持第1位,制造业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而IT业由第2位下降至第3位,金融业仍旧排在第4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建筑业排在第5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看,这一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制造业不仅排名上升,而且比例比201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面对动荡不定的国际形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是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吸纳毕业生就业。这一举措使得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占比相比201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首次排进前5位。
从单位性质分布看,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在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大约四分之三去了企业(73.8%)。民营企业的占比最大,吸纳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35.2%);国有企业的占比排在第2位,为25.0%;三资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占比为6.6%。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接近一半(49.3%),其中到中小学和高校工作的合计占比为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着力点。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眼光,不把自己局限在体制内的工作圈,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只要能发挥个人所学所长、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对他人有所帮助、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都是好工作。因此,对于仍在求职中的应届毕业生,要积极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主动向学校、老师、同学等了解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按照自己的能力努力求职,相信付出必有回报,最终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小结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告诉你,在我们这个专业中,只要你想,所有的和电沾边的工作你都有机会干,转型的门槛几乎没有。比如,我弱电想转强电,去搞电力系统方面的工作,那么我们学过电路分析等课程,这已经为你打下了电路方面的基础,不会让你有入门的困惑。我想当程序员,好,你学过C吧?学过Java吧?学过计算机吧?这就是你的基础。然而由于宽口径,它的作用也仅仅是让你广泛的入门而已,想深入,就得自己努力了。这个专业是一个很好的专业,他不会把你卡死在某些工作上,离开这些工作你就会觉得无法生存,这在电子信息工程上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弊端也相当明显,搞电路,搞不过纯电子的,搞网络,搞不过计算机的,这就是现状。想要改变,还是得看自己。